本文就来聊聊临沂的经典顺口溜以及山东临沂景点的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不要忘记为此网站添加书签。
1.伊江边军事指挥部
文/高金业
走在伊河畔这片热土上,你总会感到心在滚烫,血在沸腾。虽然战火已持续七十多年,但仍能听到战马嘶鸣、军歌高唱。有句话说:军装虽没了,但军人精神永存。就是这样。
前河湾村当时是一个茅草房的小村庄。如今,这里已是城市一角,高楼林立,道路笔直。
军部街1号。响亮、易记、值得回忆的街道名称。但它的另一个名字更加响亮:——,新四军司令部、华东野战军的发源地。
新四军军部旧址
漫步在青石铺成的路上,微风吹过,油桐阔叶垂柳的枝条微微摇曳。这座花园般的庭院充满了宁静与安宁。
陈毅、张云逸等人居住的茅草屋低矮简陋,展现了当年沂蒙人民的贫困,也描绘了人民军队将领的淳朴。是的,这只是一方面。难怪南阳华侨领袖陈嘉庚率部访问延安。那里所见与重庆完全不同,不禁感叹:“官员清廉,人心向正,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
76年前的山东根据地,就像延安一样,伊江沿岸人马遍地,生机勃勃。抗战结束后,按照“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央决定立即组建东北局,紧急抽调2万多名干部,可建设100个各团到东北发动群众,建立坚实的根据地。山东八路军主力和大部分干部迅速转移到东北。根据形势变化,原定派往山东的林彪被调往东北,罗荣桓也前往协助工作。
山东八路军主力罗荣桓、陈光同志奉中央命令,于1939年3月率第115师大部进入山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多次侵占。和袭击。队伍不断壮大,宣传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按照命令,由原八路军第115师发展而来的山东6个主力师和新四军第3师,陆续通过海路或陆路开赴东北。
为填补空白,避免山东军区因主力撤离而陷入被动局面,中央要求新四军北上“接管山东的防守”,并决定新四军军长陈毅将赴山东工作。
坚持了八年抗战的新四军主力,离开了日夜熟悉的南方根据地,北上山东。军部及机关抵达临沂。
由于抗战胜利,刚刚解放,临沂市一片欢乐,人民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1945年10月4日,陈毅抵达临沂,就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在山东分站,罗荣桓与陈毅秘密会面。两位老战友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是抗战胜利后他们的第一次会面。
没有太多客气,两人喝了茶,开始交接工作。陈毅问罗荣桓这次要带多少人去东北,大声喊道:“你不能连根拔起他们,给我留下一个空架子。”
罗荣桓被他夸张的叫声逗乐了:“怎么可能?四十个团,二十万多人,很多吧?还有,许世友,孙继先,王建安,陈士渠等人,这些都是山东军区的战士啊,全交给你们了,你们还不满意吗?”
陈衣闻言,差点跳起来,大声欢呼道:“我就知道你哥哥靠谱!”
一向严肃的罗荣桓,被搞笑的陈毅带头了。他一直笑个不停,高兴得一时忘记了自己的病。
交接完工作后,罗荣桓让妻子林月琴拿出一张虎皮送给陈毅。陈毅果断拒绝,说东北冬天天冷,更需要这个东西。但罗荣桓夫妇坚持劝说,并接受了。
不久,中共华东中央局在临沂成立,陈毅任副书记。不久,津浦之战打响。
临沂千河湾村是伊河边的一个小村庄。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陈毅、粟裕、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居住。这里是新四军司令部最后的立足点。其间,陈毅历任新四军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著名的苏北之战、鲁南之战、临沂封锁、莱芜之战等都是在这个小村庄策划的。茅草屋里的灯光彻夜明亮,表明华业前委扩大会议正在召开。在这里,组建了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前河湾村也因此成为新四军最后的军事指挥部和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的发源地。
新四军军部驻临沂的八个月里,当地人民用最后一粒米做军粮,用最后一尺布做军服。陈毅亲民如一家人。他特意给在这里出生的小儿子取名“陈小鲁”。可见陈毅对山东人民的感情很深厚。
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前
走进纪念馆,一组雕塑矗立在大厅中央。华东野战军主要领导并肩而立,意气风发,眺望远方。两侧的墙壁上,巨大的军功章格外引人注目。展厅里陈列着新四军战士的生活用品,包括水桶、文件箱、豆油灯、药臼、黑碗,以及他们使用过的武器装备。柜子里有给第四师派魏国庆率部负责鲁南保卫的电报、中央军委关于第三师等部队迅速北上行动的指示以及文件。与黄克诚的第三师到达山东后立即北上有关。那些历经磨难的实物、催人泪下的故事、极其珍贵的照片,再现了先辈们在艰苦奋斗中不畏困难、冲锋陷阵的无畏精神。
纪念馆内的图像生动地还原了当时战士们的生活和战斗场景。一瞬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激烈的战阵,耳边回响着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喊叫声和怒吼声。我仿佛又回到了十分贫困的生活和枪林弹雨的战场。
在人民心中,共产党的队伍就是救世主。在前河湾村群众心中,陈毅司令员和战友们早已是他们的亲人。因为他们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厚爱。
前河湾村的人们清楚地记得,1946年夏天,雨下得特别大,伊水河汹涌澎湃。前河湾村西北的河堤被冲出一个大洞,河水潺潺向外流淌。村民们用土、沙子堵住,但没有效果。人们惊慌失措,纷纷收拾东西逃离。陈毅一边劝说,一边亲自带兵救援。窟窿越来越大,情况极其紧急。陈毅先跳入水中,脚下踩着军大衣,上面堆满了沙袋,士兵们像人墙一样站在水中。从新四军司令部到河堤,整整一里多路,都挤满了新四军战士,运棉衣、运被子、背沙袋。这是一个感人的场景。雨一直下着。陈毅和士兵们都被雨水淋湿了,但他们却丝毫不在意。突破口终于被堵住了。
事后,人们问:陈先生,你为什么跳进洪水里?陈毅却说:“我是人民的儿子,儿子怎么能不帮助我呢?”他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他甚至给在这里出生的小儿子取名为“陈小鲁”。看得出来,他对忆梦是非常尊重的。乡亲们的感情是如此深厚。
陈毅住在前河湾村西北的钟恩章家。它就像一个家庭。和房东一起吃饭,把孩子的衣服给房东穿。开完会回来,陈毅会去看望房东的孩子,和大人一起做家务,扫院子,挑水,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军部厨房需要帮助,村里的人自愿做一些工作。陈司令从来不白干,每人每天领到10斤小米作为劳务费。
陈毅居住的院落
麦收季节,陈毅带领华东局党校学生帮助九曲杨庄人民收割小麦。陈毅是南方人,不会割麦。战友们劝他干点别的农活,他拒绝了。他的手上已经出现了血泡,但他仍然坚持要割。他虚心向别人请教,刻苦学习,刻苦练习,很快就掌握了割麦的要领。课间休息时,陈毅不顾劳累地检查收割质量,发现废弃的麦穗,就把它们拾起来。陈毅的行为影响了党校的学生,麦子很快就收获了。
你越爱人民,就越恨你的敌人。新四军进驻临沂,曾任淮海省省长、省保安司令的郝鹏举被国民党编入新六路军。在我党我军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压力下,郝鹏举率部起义,会见陈毅,请求派人改革部队。陈毅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多次采访郝鹏举,为他指明出路。
在蒋介石的影响下,郝鹏举背叛人民,再次投奔国民党。调动军队,带领他们造反。他被任命为总司令兼鲁南绥靖区司令,并在鲁南战役中担任棋子。华野二纵队在魏国庆指挥下发起进攻郝的战役,歼灭两个师和一个军部共六千余人,活捉郝鹏举。陈毅在前湾村遇见了郝鹏举,严厉斥责郝背叛人民。然后他奋笔疾书,写了一首诗:“教你为人而不为人,教我不严,你就会变成狗。如今投降就会被俘,但我还是教你像狗一样行事。”
他是一个爱憎分明、宁折不弯的硬汉。他曾说过一句话让人落泪:即使我躺在棺材里,我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喂养革命,用大车推动革命过长江。
是的,这也难怪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80万装备精良的国军在淮海战场上被60万强大的解放军打败了。他不知道,在60万解放军的背后,有陈毅元帅所说的500万像沂蒙人民一样的农民工。仅在沂蒙山区,就派出超过100万人参加前线支援。要知道,当时沂蒙地区的总人口才400万多。当时我去沂蒙看看。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年轻人几乎没有,因为能上学的都上学了。
这些勇敢的男女组成了运输队和担架队,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用担架运送和抢救伤员。通常不愿意使用的汽车和驴子被用来向前线运送食物和衣服。他从沂蒙老家出发,跋涉数千公里,饿了就吃什么干粮、什么咸菜。不管我有多饿,我都不会碰车上的白面条。他们对自己说,我少咬一口,前线的战士就可以多咬一口。这些战士正在用生命为我们而战。
在战事紧张的时候,临沂的能人几乎都自愿站出来,奔赴前线。父死,子上;丈夫死了,妻子就上去;连十几岁的孩子都去前线搬运石头和砖头。一位六十、七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木棍,一瘸一拐地为部队引路。当时,临沂流传着一首顺口溜:
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
一口米可以做军粮,一块布可以做军服。
最后一件旧棉袄被放在担架上。
数据显示,抗战12年来,沂蒙人民共制作军鞋315.13万双、军服121.68万件、碾米面近1.2亿公斤,抢救伤员5.9万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九万四千革命同志。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出动农民工1106万余人,手推车30万多辆,担架6万多副,运输粮食11亿公斤。支援战占全国战斗总数的23%。
他吃着姨妈们做的煎饼,穿着老乡缝制的军服,穿着姐姐们缝制的军鞋。战士们热血沸腾,怒吼着,一举攻击孟良崮,歼灭“五主力第一”蒋介石第74师,击毙张灵甫中将。”孟良崮奔鬼神,七十四师无处可逃。信号飞扬,眼中星辰飞舞,闪电如潮。刀光剑影冲锋,争夺巅峰。山上,血雨来打湿了军装,我高兴地看到,盗贼们的精锐都已经疲惫不堪了……”听到这个好消息,陈毅掀起了自己的衣服。站起来,大声赋诗。
妇女不甘落后于男子,中华民族儿女应被视为英雄。男人们出去保家卫国,沂蒙女人支援后方。仅淮海战役期间,沂蒙地区就有340万妇女参加后方支援工作。
在临沂,一位名叫王环宇的妇女开设了战时托儿所,将自己的牛奶全部喂给八路军的孩子们,不顾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战争结束时,托儿所内的42名儿童在战争期间没有人员伤亡。王惠玉的四个孙子均在婴儿时期夭折。王焕宇说,如果这些孩子都走了,我们如何向死去的烈士交代呢?“忆梦妈妈”不仅仅是一个人。沂蒙妇女个个都是孤家寡人。解放军欲渡过温江。河上没有桥。一群沂蒙妇女站在水中,肩上扛着门板架起一座桥。河里的水很冷,甚至还有孕妇站在水里。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名字。但那天跑过桥的战士们再也无法忘记,胜利是站在亲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沂蒙女子担架队
她们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国仇家恨,让这些女性用她们柔弱的肩膀,与沂蒙男人一起成为那个时代最可靠的力量。她们是女儿、妻子和母亲。但他们知道,他们仍然是中国人,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万千芙蓉环绕银河,炫耀东方常绿。临沂,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座古城诞生了诸葛亮、王羲之、荀况、颜真卿等伟大人物。由于上世纪中叶的家国仇恨,这里成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一是被誉为二战圣地、红色沂蒙。
一段时期以来,这个曾经孕育中国革命的地方,仍然生活在山穷水尽、路不通、缺水缺粮的困苦和屈辱之中,生活凄凉。并感到尴尬。作品出版后,所有曾奋斗在沂蒙的人们都感慨落泪,支持从四面八方涌来。
就像战争年代一样,沂蒙人民懂得幸福和美好与赢得胜利同样重要。他们并没有停止前进,也没有仅仅依靠援助。当他们意识到贫困是他们最凶猛的敌人时,他们被泪水沸腾的心开始跳动。他们肩负着沉重的枷锁,让大葱在荒野中发芽,让高楼在泥沼中诞生。他们写了一篇独特的文章,描述了山脉和地方。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老城区已焕然一新。伊河两岸风景如画,人民幸福。临沂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闻名全国。勤劳的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次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大家都说沂蒙山很棒,沂蒙山上的风景真美,青山绿水真美,小草被风吹低了,还能看到牛羊……”此时此刻,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听着这首熟悉而优美的歌曲,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慨。是的,忠诚和奉献从来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它们在血液中流动并灌注在骨髓中。
蒙山高,沂水长。士兵和人民都忠诚于共产党。人心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也是巩固政权的基础。往日的硝烟早已远去,水乳交融、生死相融铸就的沂蒙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换成@即可,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