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代魏皋《嘉州凌云大佛像》、明代彭如士《重修凌云寺》等书记载,发掘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在凌云山长大。古代乐山三河交汇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在凌云山麓汇合。此时水势汹涌,船只常常被掀翻。夏季洪水泛滥时,河水直接流入山壁,常常造成沉船、人员伤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状,决定在悬崖上挖一尊弥勒佛像。他要凭借自己无边的法力,“化狂涛为安流”,降低水势,永远平息风浪。于是,海通禅师走遍大江南北、江淮、淮河,筹集资金,建造了一座大佛。佛像动工后,当地官员前来索贿,以资助修建佛像。海通严词拒绝,说:“你可以挖自己的眼睛,但佛的财富是稀有的。”当地官员趁势说道:“为未来而努力。”海通淡定地“亲自挖眼,捧盘示之”,“群臣惊恐,四处奔走祈悔”。海通的专注、忘我的行为激励了大家,让大家心生真诚。
佛像的建造始于唐玄宗开国初年(公元713年)。当佛陀到达肩膀时,海通和尚圆寂了。海通去世后,该项目一度暂停。约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
章仇兼琼捐出俸禄,海通徒弟带领工匠们继续造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征收麻盐税,使得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复完毕后,继续修建的章仇兼琼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止。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出俸禄继续修建乐山大佛。经过三代工匠的努力,历时90年,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韦皋首先撰写了《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录》,记载了大佛修建的始末。原碑尚存于大佛右侧临河悬崖上。
乐山大佛矗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的交汇处。千余年来,乐山大佛见过世间许多春景,历经多个朝代,但依然庄严、慈祥、坚定不移。
观赏这尊唐代佛像时,往往只看到山体雕刻的样子,看到佛陀双手叉腰端坐的姿势,但无法清楚佛像各部位的结构。看到了。
乐山大佛的正面像佛陀双手放在膝盖上端坐。造型庄重,排水设施隐蔽,设计巧妙。
该佛像出土于唐玄宗开国初年(公元713年)。它是海通和尚发起的,目的是减少水力,拯救众生。他招募了人力物力来建造这座雕像。海通去世后,海通弟子接手修建。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才竣工,历时90年。被诗人赞誉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风景区由凌云山、马浩岩墓、乌尤山、巨型卧佛景观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该景区隶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著名风景旅游区。古时有“上峨眉,下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闽江东岸凌云寺侧,临近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交汇处。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乐山大佛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和故事。让我们来看看。
相传唐朝时,贵州有一位和尚,名叫海通,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和尚。他走遍世界各地,发誓要为人民做好事。今年夏天,他来到了四川嘉州。不久听说涪城东凌云山下河水汹涌,波涛汹涌,时常掀翻船只,危及生命。有一天,他想亲自一探究竟,就攀着岩壁来到了凌云山脚下。突然,我看到一股强大的波浪冲击着岩石。海浪退去后,水边躺着一名壮汉,左手握着钻头,右手握着锤子,一动不动。海通和尚急忙上前,将男子抱到了岸边。过了一会儿,他的意识才慢慢恢复。
原来,那人名叫石青,是一名石匠。他看到凌云山下水势凶猛,船只时常翻船,不少船家兄弟白白丧命。他无法忍受,于是决定在石墙上凿一个洞,让自己可以穿过去。船夫们把竹竿插进竹竿的孔里,防止木船撞到石壁上。没想到,才打了几下,一股恶浪袭来,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时清的举动感动了海通。第二天,海通和石清约好去凌云山考察。他们站在百丈悬崖上,只见下面险滩,江浪汹涌,如万马奔腾,直奔悬崖而去,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这时,一条木船正顺流而下。突然,小船如离弦之箭般飞来。当他们接近岩石时,水中突然出现一只怪物,掀起黑色波浪,将木船吞没。海通反复念诵“阿弥陀佛”,石清大怒,苦于无法力降妖。海道:“这山石上刻一尊弥勒佛比较好,一来可以利用佛法神通收镇妖怪,二来还可以削弱水流,保护帆船。”石清闻言连连点头。于是,石清在凌云山挖了一个山洞,让海通和尚住在山洞里。
海通和石清观察了水情,测量了地形,准备分别雕刻大佛。海通和尚翻山越岭,渡过江河,到江淮地区募集资金;石清在嘉州城乡寻找能工巧匠制作工具。经过三年筹备,于开元六年动工。
佟氏、石清造佛的故事很快就流传开来。方圆几十里的人们纷纷赶来帮忙,出力、出钱。一时间,凌云山上万千人挥舞着手臂,数万人呐喊助威。从岩石上撞下来的石块,轰隆隆地落入河中,如雨点般,激起无数的波浪。
没想到,滚落下来的巨石惊动了河底的魔龙。这是李冰修建都江堰时用铁链锁在江底的一条恶龙。由于铁链日久生锈,恶龙挣脱了枷锁,逃到凌云山麓,到处制造麻烦,为所欲为。眼见山上滚下许多石头,堵住了洞口,恶龙急忙施展法术,掀起狂风巨浪,将海通和尚拖入洞内。石清见魔龙卷走了海通和尚,急忙带领石匠们拿着铁钻、钻头、锤子等工具寻找他。不一会儿,他们就找到了山洞,石清带头走了进去,只见孽龙正指挥着一群小恶魔,准备护送海通去油锅。石青大喝道:“邪龙是从哪里来的?你竟敢伤害我的法师!”然后他就率领石匠们冲了过来,将邪龙团团围住。聂龙见寡不敌众,无奈,只得逃入河底。
工匠们继续将岩石雕刻成佛像。但没过多久,平原上的风突然停了,风沙飞扬,天色暗了下来,倾盆大雨倾盆而下。连续下雨7749天。凌云山发洪水,山洪直接冲向大佛顶。海通和尚担心:这么大的洪水,连青铜铸铁的佛像都会被毁掉。时清皱着眉头,想了想,忙安慰海通道:“主人,你放心,我有自己的办法。”他与石匠商量,决定在佛的头部和身体上修建排水沟,以排除积水。只见石清腰间系着绳子,冒着生命危险在空中砍石。一次又一次,强风和洪水把他卷起来,让他在岩石上晃来晃去。他一次又一次地攀着绳子往上爬。石清和工匠们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不懈,终于挖出了排水沟,消除了洪水侵蚀。
当时嘉州有一位新任刺史,爱财如命。他得知海通和尚筹集了很多钱,就带着一帮官吏来到凌云山,气势汹汹地对海通说:“大胆和尚,你未经政府允许就开始造佛,你犯了什么罪?”做什么?来吧,给我。”我把你关起来!”几名衙役赶来出手,石清却伸手挡住,道:“造佛的目的是镇妖降水势消灾。有什么罪?你要把我关起来!”海通!他急忙对时清说道,“工地上没有你,我不行。浩大的任务我来负责。”贪官见了风,改变了主意,假装说:“和尚听着,我看你是和尚,就可以避开了。”你在监狱里受苦受难。不过,如果你破坏了我们嘉州的风水,你就得赔银子三万两。”海通一听这个贪官来这里敲诈钱财,顿时胸中一股怒火涌上心头,道:“这银子来自良善男女千千万万,我海通哪敢用半个钱。”一分钱,我自己的眼睛可以剜去,但佛的财富是稀有的!”
狗官以为海通是在吓唬人,就说:“那就把你的眼睛挖出来给我看。”
海通听了,冷冷一笑,不慌不忙地将两根手指插入了自己的眼睛里。两颗珠子落入了他手中的盘子里。海通端着盘子,径直朝面前的贪官走去。一边走一边说道:“拿去吧!”那些贪官和那些混混,看到海通和尚被挖出了眼睛,却没有任何的感情。他们全都惊呆了,绝望地逃了回来。
海通虽然失去了两只眼睛,但念佛的意志坚定不移。他更关心佛陀的建造。他经常拄着拐杖来到工地,由年轻的沙弥搀扶着,陪泥瓦匠干活。大家见到他都深受感动,纷纷含泪劝他回去休息。海通不肯,说道:“我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造佛,但我还是想听你造佛!”
然而海通生前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没几年就去世了。后来,石清等老石匠也陆续去世。后来,西川节度使韦皋继承了海通、石清的工作,组织人力、物力继续发掘。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历时90年才建成。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海通,就把他居住的洞穴称为“海石洞”。至今,洞内仍供奉着一尊海通雕像,盘膝而坐,表情坚毅,手持玉盘托目。
乐山大佛的建造历史是在古代乐山三河交汇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在凌云山麓交汇。水势相当凶猛,船只经常在此时被掀翻。夏季洪水泛滥时,河水直接流入山壁,常常造成沉船、人员伤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少水力,救度众生而发起。他招募了人力物力来打造凿子。
佛像的建造始于唐玄宗开国初年(公元713年)。当佛陀到达肩膀时,海通和尚圆寂了。海通去世后,该项目一度暂停。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丘兼琼捐俸禄。海通的徒弟带领工匠们继续建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征收麻盐税,使得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时,修建继承人章仇兼琼迁居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止。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出俸禄继续修建乐山大佛。经过三代工匠的努力,历时90年,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
乐山大佛的基本结构
乐山大佛的头与山齐平,脚踩江水,双手搭在膝盖上。佛陀身躯匀称,神态庄严。它凿在山上,坐落在河边。大佛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髻数1021个,耳朵长7米,鼻子长5.6米,眉毛长5.6米,嘴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膝盖到脚背长28米,脚背宽8.5米。脚背上可坐一百多人。
大佛左右两侧的沿河悬崖上,还各有两尊高16米多的护法石雕。它们与佛陀一起构成一佛二天王的图案。与天王并存的还有数百个佛龛和数千尊石雕,仿佛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佛教石雕艺术群。大佛左侧,沿着“洞天”,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起点,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修建大佛遗留下来的——九曲栈道和拜佛通道。佛像雕成后,上面盖有一座七层楼阁(一说九层、十三层),当时称“大佛阁”或“大相阁”;佛阁屡建又毁,宋代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宝红阁”始建于元代;“佛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佛阁”始建于清代,但最终被毁。
石卷发
大佛顶上有1051个螺丝髻,是1962年维修时用粉笔编号的。从远处看,髻和头看似浑然一体,实则一一嵌有石头。单片螺丝髻裸露根部处,有明显拼接裂纹,无砂浆粘结。包子表面抹两层石膏,内层石灰,每层厚度5-15毫米。1991年修复时,在佛像右腿凹陷处发现残存的螺石三块。其中两件较为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底部2424厘米。
木质双耳
佛陀右耳耳垂基部内侧有一个深约25厘米的洞。维修人员从里面取出了许多碎物,原来是腐木和泥土。这印证了南宋范成大在《吴传录》中所记载的:“佛像天下最大,其耳为木。”由此可以看出,里面露出了三段木头,形成了成品的字形。它表明,凸起的鼻梁也衬有木料,并饰有灰色锤纹外观。但究竟是唐贞元十九年竣工时的情况,还是后人在维修时是否采用了这种工艺进行修复,已无从考证。
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耳朵和头部后面有一个设计巧妙、隐形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免佛像被雨水腐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曾有诗咏乐山大佛:“清泉从古佛髻中流”。佛头上的18层螺髻中,第4、9、18层各有一条水平排水沟,用锤击灰砖装饰,从远处看不到。衣服的领子和褶皱处也有排水沟。胸部正面有一个排水管,向左分叉,与右臂背面的排水管相连。两耳后背靠悬崖,左右有相连的洞窟,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奇妙的沟渠、洞穴形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风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左右两个相通的洞穴可以采集山泉,因此内部悬崖凝结有厚度约5-10厘米的钙质化合物,而大佛一侧的悬崖仍为红砂原岩,较为干燥。左右封锁的两个洞壁潮湿,底部有水。洞口不断有水流出,大佛的胸部宽约2米,浸在水中。显然,这是因为孔没有被穿透。我不知道当时建造者为什么不把它打开。
胸碑
据1962年负责维修的黄高斌和罗伯特亨介绍,当时在大佛的胸部发现了一个封闭的洞。打开洞后,发现里面塞满了废铁、旧铅片、砖块等,封门石原来是纪念宋代重修天宁阁的残碑。唐代大佛建成后,建有木亭,以遮阳避雨。从大佛膝部、腿部、手臂、胸部、脚背上残存的众多柱基和桩孔,证明曾有一座大佛阁。宋代重建,称“天宁阁”,后毁。但不知何年何月,天宁阁残碑竟镶嵌在大佛胸前。维护者将碑遗址移至海通洞保存,但不幸于1966年被毁。
1.乐山大佛的故事。
乐山大佛的修建发起人是一位名叫海通的和尚。海通是贵州人,在凌云山长大。古时的乐山地处三河交汇处。它在凌云山麓汇聚了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此地有妖,时常在这里闹事,导致经过这里的大大小小的船只都被掀翻。每当夏季洪水来临,河水直接流入山壁,造成多起沉船、人员伤亡的惨剧。海通和尚见此情况,决定在悬崖上挖一尊弥勒佛像,这就是现在的乐山大佛。他要凭借自己无边的法力,平息巨浪,缓解水势,让波涛平静。
2、乐山大佛精神。
海通禅师走遍大江南北、江淮募资,建造大佛。佛像开工后,当地官员前来索要贿赂以资助修建,但海通严词拒绝。他说,他宁愿挖出自己的眼睛,也不会交出建佛的捐款。地方官员见状,仗势欺人,认为不可能有人挖自己的眼睛。然后他问,你真的能做到吗?只见海通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畏强权,从容地“摘自己的眼睛,端着盘子伺候”。众官员见状,慌忙逃走。
海通的奉献、无私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同时也激励着三代人。经过90年的努力,雄伟的乐山大佛建成了。
乐山大佛的由来及历史:海通和尚为减少水力普度众生而发起。他招募了人力物力来打造凿子。海通去世后,海通弟子接手修建。该佛像始建于唐玄宗开国初年(公元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90年。被诗人赞誉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介绍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民江东岸凌云寺侧,临近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交汇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年),竣工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风景区由凌云山、乌尤山、大卧佛等景点组成,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
2020年2月,景区宣布向医务人员免费开放:向全国医务人员免费开放一年(含“夜游凌云山”、“夜游三江”体验)。
名字的含义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这座大佛的俗称。
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巨佛的真正官方名称一直是个谜。事实上,根据后来多位专家的考察,这座被誉为“乐山大佛”的石像的真正正式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1989年,历时两年多的科研项目“乐山大佛管理初步研究”正式启动。在此期间,利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时,发现右侧悬崖上有一座巨大的摩崖碑临河洞的景象,即《嘉州凌云寺弥勒石像录》。据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3.84米;面积25.08平方米。这块摩崖石碑的发现,意义重大。历史意义:它不仅直接决定了石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换成@即可,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